心慌心悸胸闷焦虑不安是怎么回事(心慌胸闷焦虑不安是怎么回事)

医药信息 06-01 阅读:2 评论:0

心里莫名的紧张心慌是怎么回事

绝大部分的可能是因为最近可能是压力相对比较大,或者说是生活的习惯不规律所导致的心率不稳定或者是因为神经性的兴奋,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心里的问题,比如说有可能是有社交恐惧症。

压力大的人,心里很难受,有很多说不出的苦。当自己压制不住时,就会无意识中转移给别人。忍不住发火,发脾气,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扩展资料

解决方法

1、进行正念冥想

冥想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纾解压力、平和情绪的方法。让我们的大脑里控制着积极情绪的脑区更活跃,同时抑制消极情绪脑区的活动。

推荐大家在早上醒来后,或者中午午休起来后,进行10min左右的冥想。刚开始练习的话,推荐大家运用“数息法”。

当你脑子很乱、想法很多的时候,就可以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在每次呼气的时候数1、2、3??发现注意力转移后,将注意力重新放到呼吸上即可。

2、注意转移法。

即通过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的方法。比如考试进场时你如果发生心慌,可在心里哼哼歌曲,进场后做考试仪式也是个好办法,比如摆正桌子、摘下手表放好、擦擦眼镜、试试笔等。倘若答卷时发生怯场,首先要停止答卷,往窗外看看蓝天、白云、绿树??待调整心情再答题。

心慌胸闷焦虑不安是怎么回事

出现心慌、胸闷、焦虑不安的症状,如果行相关检查未发现什么异常,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考虑为精神因素影响导致。如患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长期维持精神紧张的状态等,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应激反应,通常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善症状,在患者去除诱因后可逐渐消失。除生理性因素外,还可能与病理性因素有关:

一、心源性疾病:

如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以及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包积液等,疾病因素影响可能会引起心慌、胸闷、焦虑不安的症状。

1、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患者心脏冲动的频率和起源部位等出现异常,导致患者可能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症状。通常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情绪变化较大、睡眠不良等影响因素有关。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时,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焦虑不安的症状,可伴发出汗、憋气、头晕等症状;

2、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心慌、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等,可出现焦虑症状;

3、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出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时,也可能出现心慌、胸闷、焦虑不安的症状,胸闷感可表现为压迫、发闷和紧缩性症状,还可伴有烧灼感。常与患者过度劳累、情绪容易激动、过度饱食、环境寒冷、长期抽烟等因素有关,通常在休息或使用药物后症状能够消失。

二、肺部疾病:

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支气管哮喘以及胸腔积液等,也会引起胸部不适,自感胸闷,伴随心慌、焦虑不安。

1、肺炎:肺炎患者主要因肺部受到病原体侵犯,可能出现胸闷、咳嗽、浑身乏力、心慌、焦虑等症状,根据不同感染因素,可能表现出的症状也因人而异;

2、慢性阻塞性肺病: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或呼吸道感染最终导致呼吸困难,可出现胸闷,病情严重时可有焦虑、心慌等不安表现。

三、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以神经官能症为主,其包括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神经衰弱等,可引起焦虑不安,同时出现机体功能性不适,如心慌、胸闷。

1、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可因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症状,如焦虑不安的情绪持续,可能引发身体局部产生功能性不适,如心慌、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需积极进行心理治疗进行改善;

2、躯体形式障碍:如长期生活不规律或人格性质影响,常无根据的指出身体部位的疼痛,或胸闷等不适,可因此出现焦虑不安、心慌的表现。

四、其他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糖、低血压等,机体代谢异常引起不适,感觉心慌、胸闷、焦虑不安。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受到刺激时常表现为心慌、胸闷、心率加快的症状。可常见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出现焦虑症状,与疾病影响情绪状态有关;

2、贫血:由于红细胞不足造成无法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常有乏力、疲劳感,活动后可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不适,由于紧张引发焦虑不安的表现。

相关推荐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