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护理?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在急救过程中呼吸是每个患者的最最重要的一环节,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时候,我们的医护人员要懂得基本的救治和护理。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呼吸衰竭方面的急救与护理,供大家参考。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明确诊断需依据动脉血气分析,即表现为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或SaO2<90%,伴有不伴有Pa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所致的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按性质分类可分为几种类型?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可分为两型。①、Ⅰ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仅有缺氧(PaO2<60mmHg),无CO2潴留,PaCO2降低或正常。②、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PaO2<60mmHg),又有CO2潴留(PaO2>50mmHg)。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根据发病机制分为泵衰竭和肺衰竭。
呼吸衰竭的病因有哪些?
血管外水肿增多见于肺水肿、肺炎、肺不张、误吸和ARDS。
通气异常。
肺内通气异常;见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尤其是继发败血症、感染、肺栓塞或气胸时。
肺外通气异常;见于胸廊和胸膜病变、神经及传导系统病变、氧消耗量增加等。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呼吸系统早期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发生改变,患者可出现异常呼吸模式,呼吸辅助肌肉参与呼吸,使通气量增加,后期表现为抑制状态。
循环系统急性轻度呼衰时表现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急性重度缺氧可出现发绀,在舌、口唇、指甲处较明显;贫血则发绀不明显;休克患者由于末梢循环障碍,出现外周性发绀,可伴有面红、多汗和波动性头痛。晚期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室颤和心搏骤停。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严重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力障碍;CO2潴留出现失眠、烦躁、躁动等;CO2潴留加重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转氨酶升高、晚期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营养状态肌肉无力、水肿、体重下降。
酸碱和电解质出现乳酸和无机酸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体内碳酸增加,PaCO2升高。
肾脏组织早期为尿量增多,尿钠的排出增加;后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增加,出现蛋白尿,尿中出现管型和红细胞。
如何区别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仅有缺氧(PaO2<60mmHg),无CO2潴留,PaCO2降低或正常。
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PaO2<60mmHg),又有CO2潴留(PaO2>50mmHg)。
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氧疗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氧气治疗及护理?
氧疗的目的为纠正低氧血症,予以鼻导管或鼻塞持续低流量(<35%=吸氧,控制PaO2于60mmHg或SpO2于90%左右,氧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疗效,防止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麻醉,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以免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刺激及气道痰栓形成。
呼吸衰竭的处理原则有哪些?
通畅气道;合理氧疗;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合并症的防治;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发生功能、代谢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低氧血症。2、高碳酸血症。3、酸碱平衡紊乱
预防呼吸衰竭发生的措施有哪些?
减少能量消耗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减少支气管分泌物,排除积痰,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
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强营养,提高糖、蛋白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必要时可静脉滴注氨基酸、血浆、白蛋白。
坚持每天做适当的体操运动,增强呼吸的功能。
必要时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器,锻炼膈肌从而增强膈肌的活动功能。
呼吸衰竭患者的体征有哪些?
呼吸衰竭患者可有发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盘水肿等。
呼吸衰竭患者应怎样清除积痰?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创伤、休克、肺及呼吸道疾病、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疾病所引起的。它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为肺泡内气体和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发生障碍,并表现为严重的低血氧症或伴有高碳酸血症。救治时应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潞留。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病因。呼吸衰竭所致病死率很高,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护理。
(一)保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
1,正确使用各种通气给氧装量
应用鼻导管给氧要使导瞥与鼻前庭密切连接,不能放在鼻孔前。对于严重的呼吸衰竭病人不宜用此法。对用鼻导管给氧者,要插入足够深度,并应固定好,切忌脱落。
面罩给氧简便,病人易于接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活瓣氧罩,有利调节氧气流量,控制给氧浓度。如果使用普通面罩应注意二氧化碳再吸入产生的影响。
对应用呼吸机的病人,对各种通气型式的改变,应常规为病人作血气分析。随时记录呼吸支持方式、血气分析结果,并及时处理报警指示出现的问题。
2.防止下呼吸遁细菌污染
对用鼻导管给氧者,应保持鼻腔清洁,每12小时置换消毒鼻导管,以防感染。
对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套管者,应及时清除导管内分泌物。吸痰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对呼吸道和通氧装置的污染。
每天应更换湿化器中液体。呼吸套管应1人1套。1—3天更换,不应反复使用。
(二)加强血液动力学的监护,保证组织血液的有效灌注
(1)保障充足血容量为机械通气提供安全条件。对血容量不足者应加快输液速度,以保证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例协调。
(2)严密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并详细记录。对其它重要生命体征和临床特征应每1小时观察记录1次。
(3)在保证病人血容量的同时,严格注意因快速大量输液可能发生的超负荷输液,严格记录每12—24小时液体和电解质出入量,以防止肺水肿或全身水肿的形成。
(三)加强一般护理
定时翻身拍背,改换体位,防止痰液瘀积、肺不张、感染及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