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什么
对早产儿的家人而言关注早产儿存活的身体指标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体重低于两公斤的早产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对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如果对早产儿及时的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就算是病变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镭射治疗治愈;如果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视窗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往往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妈妈们应及早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怎么做
随着我国新生儿医学诊治水平的进步,低孕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步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威胁早产儿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视网血管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多为双眼发病,轻者可自愈,严重者会因出现视网膜脱离等病变而致盲。但是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技术的进步,宝宝只要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是可以治好的,那么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怎么做呢?
第一次眼底检查时间一般为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之后的随访检查应根据第一次检查结果而定。若双眼无病变或仅有1期病变可隔周复查一次,直到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若有2期病变应每周复查一次,随访过程中若病变好转可每两周检查一次,直至病变完全消退;若出现3期病变应每周复查2~3次;若达到阈值水平应在诊断后72小时内进行冷凝或镭射治疗,妈妈们及时重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将早产儿视力的损害降到最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孩子出生4周至6周时发现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治疗后孩子的眼睛与常人无异,但可供治疗只有两周时间所以又被称为“时间窗”,如果过了这个时间段只有10%的治疗可能,“时间窗”一旦关上孩子就坠入永远的黑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有哪些吧。
1、血管改变阶段:为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且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治疗,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严重疾病,多发生在孕周少于37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发病率15%~30%,盲童中有1/3为本病所致。它与婴儿的孕周、出生时体重密切相关,孕31周以前出生的婴儿,40%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越是不成熟,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一般体重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在30%至50%之间,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750克以下发病率高达90%,1000克至1200克,发生率为45%左右。尽管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治疗需求和生存率的不断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这种原来很少见到的疾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在逐步上升。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提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人眼视网膜血管的发育是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的。正常情况下,在妊娠15~16周(3~4个月)时为适应视网膜代谢的需要,视网膜的血管系统开始由中心向周边发育,24~28周时(6~7个月)血管发育迅速,至36周时(9个月)鼻侧血管已发育到位,40周(10个月)出生时全部血管发育完成。
由于早产儿出生时许多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肺组织功能不健全,导致呼吸窘迫,脑缺氧等,危及生命,因而常常需要在出生后给予氧气吸入以保证生命组织对氧的需要。早产儿由于提前出生,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还未到达视网膜的周边,出生后继续发育。正在向前发育的血管前端组织对氧非常敏感,若此阶段的早产儿因全身情况不稳定需要吸入氧,高浓度的氧可使发育中的血管前端组织闭锁,停止发育,此时周边视网膜血管未发育到位的区域仍为无血管区,在吸氧期间该区视网膜通过相邻组织高浓度氧的弥散可获得代谢需要的氧,而当早产儿全身情况稳定不需要吸入氧气后,该区视网膜就处于一个相对缺氧状态,在已有的全身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如氧饱和度波动,维生素E缺乏,早产儿紫绀、物理呼吸、心室出血、抽搐、缺血缺氧性脑病、脓血症、宫内缺血、贫血、主动脉未闭、肺透明膜病等,相对缺氧的视网膜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刺激新生的血管生成从而补偿缺氧。而新生的血管是不健全的血管,易破裂出血,诱发增生,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严重者可致失明,眼球萎缩,此即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儿一般均有出生后在温箱内吸氧史。视网膜病变常常发生在高浓度给氧后迅速停止的组织相对缺氧期。即使是正常使用氧气,由于早产儿常常同时伴随肺呼吸功能障碍、酸碱中毒、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等,会使患儿机体处于代谢紊乱和相对缺氧状态,因而也不能排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无吸氧史者,亦可因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氧饱和度的急骤上升、胎儿氧分压(fetal PO2)转入新生儿氧分压(neonatal PO2)时的急骤变化等导致本病。此外,母体贫血及多胎儿等,亦为本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早产、低体重、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儿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接受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